青春期的他,不信老师、不听父母、不做作业…
每年,我都会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过SAT备考之路。这是一条布满希望、汗水、误解,甚至崩溃边缘的路。
今天,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让我既心疼又感慨的学生。
起点不高:词汇匮乏的起跑线
2023年11月的某个晚上,他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信头像是黑底白字,话不多。彼时的他刚上高二——眼里有光,说话干净利落,家长对他的期待也非常明确:冲击名校,早做准备。
刚开始接触SAT,他的起点并不算高。词汇量明显不足,对背单词这件事也不够重视,阅读中遇到抽象词汇时常常只能靠语感猜测。我提醒过几次,他点头说“好”,但执行并不坚定。练习题的完成也不算充分,经常是挑着做、跳着做,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尽管如此,他还是在2023年12月的第一次正式考试中拿到了1500分。对一名刚上高二的学生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它更像是潜力释放的一次初步体现,而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他发来成绩截图,说了一句:“感觉还行,谢谢老师。”
我点了点赞,但心里明白——这分数,只是“高分门槛”的起点,而非终点。后面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进入低谷:分数起伏与怀疑的目光
进入2024年,学生和家长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分数,冲击更高目标。我们安排了两次一对一课,瞄准6月考试。
然而那次考试,他只考了1470分。
比起成绩本身,更让我警觉的是孩子的反应——微信上他的语气变得简短生硬,交流时不再像从前那样专注倾听,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抗拒和急躁。他没有直接说出质疑,但每一次对话都透出不安:“是不是方向不对了?是不是方法不够有效?”
我明白,这是“青春期怀疑精神”开始作祟。
心理的暗涌:自我防御的本能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自我意识急剧觉醒的阶段,很多孩子不愿意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误或不足。
在面对“自己付出了努力但没换来理想回报”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下意识寻找“外部归因”,比如:是不是老师讲得不到位?是不是题目本身很偏?是不是我运气不好?而不是去审视自己是否真正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是否做到了高质量的输入和练习。
他就是这样。
课后布置的作业,他完成的量远低于我要求的标准,质量也不高。但他却始终坚信:“我做得已经不少了。”
在多次群内反馈和私下提醒下,依然没有多大改观。他把“努力”的定义局限在“感觉上”,而不是“标准上”。
这种“感受式努力”,是许多青春期孩子的通病。
急躁与冲撞:一场特别的连线谈话
时间来到2024年8月,他面临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高三申请在即,SAT留给他的机会所剩无几。那天,他发来消息:“老师,我不确定还要不要再考一次。”
我知道,这是一个节点。于是,提出进行一次三方连线,和他以及家长一起谈谈。
那次连线我记得很清楚——孩子语气冲,有些不耐烦,说话时常带着反问式质疑:“你说的我试过了,没用。”
我能听出来,这不是有意顶撞,而是他情绪的总出口:自我否定、对未来的恐慌、对结果的执念,以及对无法掌控的现实的愤怒,统统涌在一块儿。
而他的家长,则始终语气温和,几次试图缓和气氛,却又不敢太过插话——我读得出,他们也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个孩子。
那一刻,我有点心酸。
青春期的孩子,有时并不需要“你多懂他”,而是你能不能不反击他的“不懂事”。
最后一战:教师的选择与坚持
八月的那段时间,是我一年中最忙的时刻。SAT、托福、暑期课程叠在一起,几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
而就在这个节点上,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再冲一次SAT。
但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的状态真的变了。
他开始认真翻看之前错题的解析,重新整理自己的笔记本。以前布置的练习,他总是做几道题就停下来,而这次,他会一口气完成整套题,并在群里发来自己的思路:“我这题为什么选了B,是不是忽略了选项里的限定词?”
这些话,不再是浮在表面的抱怨,而是真正进入了“思考”的轨道。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发来一道题,我回复得晚了几分钟,他又补了一句:“老师我刚刚自己看了好几遍,可能知道错哪儿了。”
这句话里,是一个少年的自觉、自省和成长。
当然,他还是不太会寒暄,也没有突然变得“懂事”。他提问依旧直接,但那些曾经的“刺”,慢慢变钝了。他不再质疑我,而是愿意“跟我并肩作战”。
而我,也依然选择了回应——一如既往,尽我所能,答疑解惑、查漏补缺。不是因为他变了我才坚持,而是因为我坚持,他才有机会变。
结果与意义:1550分背后的成长
2024年8月,SAT放榜。
他给我发了一张截图,1550分。紧跟着发来一句话:“谢谢老师。”
不长,但比什么都重。
后记:教育的力量,是在被质疑中不放弃
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关于分数,而是关于一个青春期孩子情绪风暴中的挣扎与自我修复。
他们有时不懂怎么表达,反应激烈、情绪多变、内心敏感。这种时候,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更多的技巧,而是有人能看见他们的“无助”而不对抗他们的“情绪”。
老师的职业,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阶段的“理解者”。
成长从来不是直线,它是弯弯绕绕、反复纠缠的心路。
愿我们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家长,都有陪孩子绕过低谷、走到光里的勇气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