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八十中学国际部的Lisa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八十中学国际部的Lisa。
在3月SAT考试中,我取得了1550分的满意成绩,与SAT终于顺利“分手”,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备考经历。
阅读
搞清逻辑比读懂每个词更重要!
阅读一直是SAT中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之一,尤其是面对长难句和陌生词汇。很多同学会陷入一个误区:看到不认识的词就慌了。但其实,即使不是每个词都认识,只要搞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在备考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识别逻辑关系,比如判断是“对前文的否定”还是“平行补充”?是“递进”还是“转折”?这些逻辑标志决定了整篇文章的走向。
这方面名师汇老师整理的难题合集帮了我很多,尤其是里面的逻辑题挑战性很高。正是这种“高压练习”,让我逐步练出快速梳理结构、定位主旨的能力。
1、找到自己的“阅读节奏”
刚开始备考时,我总习惯把每个词都细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就卡住反复看,甚至陷入“到底懂不懂这句”的怀疑中,结果就是整篇文章读得又慢又没有重点,效率极低。
后来,我在名师汇的精读课和模考营中,逐渐锻炼出一种更高效的“结构优先”阅读方法:
这种方法让我从“死磕句子”转变为“通读结构”,阅读的信心和掌控感显著提升。
2、阅读状态=真正的隐藏难度
如果说SAT阅读有隐藏难度,那就是“慌”得让你根本读不进去。
去年10月我第一次参加SAT考试就是这样。因为考题整体难度较大,做到第8题我就开始发慌,眼睛在动,脑子却完全跟不上。做一道阅读题花了整整8分钟,导致后面文法根本来不及做完。
后来我静下心把当天考试的那套题重新做了一遍,发现明明很多题目是可以做出来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问题不在技巧,而在心态。
文法
知识点要扎实,逻辑题别硬背。
SAT文法不是靠“语感”蒙题,每道题背后都有着明确的语法知识点和逻辑依据。由于一开始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在做逻辑衔接题时常常出错。
备考中我反复训练一个习惯:每做完一题就反思每个选项的对错逻辑。虽然过程很磨人,但久而久之,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法语感+逻辑判断框架”。我觉得做题不是为了刷量,而是为了建立错题库。把每道错题按知识点归类,是后期提分的重要步骤。错题要反复整理、反复做。
数学
虽然最后我数学拿到了800分满分,但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卡在790分。
SAT数学其实并不难,陷阱恰恰藏在“看起来最简单”的题里。我的经验是:
心态建设
1、考前一天:休息优先,节奏调整
考前一天不刷新题题,轻复习为主;考前一晚早睡。建议大家把“好好休息”也当作考前准备的一部分,不再靠“最后一晚的死磕”来缓解焦虑,而是给身体和大脑“充电”。
2、模考找到适合自己的考试节奏
我在名师汇参加了为期7天的考前真题模考营,早起、签到、限时考试、真题训练,全流程高度还原正式考试。
刚开始也有些焦虑,但通过不断模拟,我逐渐在“紧张”中练出专注力,找到自己的节奏。等到真正考试那天,反而觉得一切都“熟悉而可控”。
3、遇到不会的题,不要慌
考试时碰到看不懂的题,我会立刻标记跳过,先做能做的。并且一遍遍提醒自己:“专注眼前一题,不回头,不焦虑后面。”
做完阅读我发现时间刚刚好,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次,不会差。
我认为允许失败,才能迎来成功。SAT不是对你能力的否定,只是一次展示自己备考程度,节奏与状态的机会。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正在备考的同学们一些帮助,祝大家早日“顺利分手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