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学生去牛剑的这么少?
美国的常春藤,英国的牛津、剑桥,是世界顶尖教育资源的代表。可每到申请季,多数人会将注意力集中到美本录取上,忽略牛剑的申请结果,甚至不少学生会把牛剑当作保底院校。北京地区尤为明显。
2024年申请季,中国大陆地区共计获得了牛剑Offer420+枚,从分布图可以看出,相比上海、广东学子与牛剑的双向奔赴(250+枚offer),北京学生的意愿度明显不高,今年共斩获45枚牛剑offer,其中牛津offer20枚,剑桥offer25枚。
录取数量前3的学校是: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9枚、人大附中ICC8枚、北京一零一国际部5枚。
2021年牛剑录取中国学生266人,北京占比17.2%;
2022年牛剑录取中国学生343人,北京占比13.1%;
2023年牛剑录取中国学生401人,北京占比13.4%;
2024年牛剑录取中国学生大概420+,北京占比10%。
为什么同为顶尖名校,藤校录取卷上天,牛剑成绩却如此“懈怠”?是北京家庭看不上英国大学吗?
北京学生偏爱美本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北京公立国际部的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申美选AP,申英选A Level,而北京的A Level高中数量和学苗质量确实和上海、深圳等地存在差距,开设A Level课程的一梯队国际部只有ICC和十一两所。且数据显示,即使这两所学校开设了A Level,60%以上的Al学生高三时依然选择申美。
其次相关性较高的还有北京地区的留学传统、英美大学的课程体系差别、未来的交际圈等。
在家长面谈、学生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人会沿着学长学姐的申请轨迹走,发现前辈们大多数申美,于是自己也将梦校的种子埋在了美国:“我认识一位学姐,她在宾大读书,听了她的故事,我对宾大也很向往”、“妈妈朋友的孩子就准备申请美国前十,我自然不能认输”......
所以,“对英国大学热情度不高”似乎已经成为北京家庭的一个传统,或者称之为“传承”。大多数学生的申请优先级排序是:
1⃣️大藤(普林斯顿、哈佛、耶鲁)和麻省理工、斯坦福
2⃣️中藤(宾大、哥大)
3⃣️小藤(布朗、康奈尔、达特茅斯)
4⃣️美国十名左右的大学(杜克、约翰霍普金斯、芝大、西北)
5⃣️牛剑和美国十几名的大学
6⃣️G5和美国20-30名大学
以今年为例,美国前15名大学在早申阶段给北京约发出69枚offer,而牛剑两所学校就发出44枚,非常明显,英国大学更有诚意。可即使这样,北京学子还是挤破头抢这些美本的票,斩获美国前15大学40%左右的offer,远超牛津大学的11.24%和剑桥大学的9.6%,这足以证明其对美本的热情。
在英国大学,同学们一般在第一年就要选择自己的专业,然后就这个方向进行深度学习。而在美国大学,学生第一年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并且完成核心课程,提高综合素养,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开始分设专业,对于转专业、转学校也比较自由。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大学更注重学术知识,讲究“精而深”,适合真正热爱某一学科,并且喜欢钻研、沉迷学术的学生。今年名师汇有一位学员拿到了牛津的offer,他这样描述自己热爱的学科:
“随着学习的愈发深入与拓展,我能逐渐感受到数学那种简洁的、逻辑的美。我十分享受通过纸笔将自己的想法直观表达出来并反复试验、验证,在一次次尝试之中去探索新的数学公式、知识、领域。似乎只有在数学学习中,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探索、实验的乐趣与自由,也正是这一点使我更加热爱数学。”
美国大学则更倾向于通识教育(文理学院强调的是博雅教育),提供更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如果你除了基本的学习以外,还有很多兴趣爱好,追求更加综合的校园生活,美国更适合一些。
一位布朗大学毕业生说自己认为布朗最吸引人的就是其多元化的课程。因为在4年内,他们只需修满至少30门 4-credits(4分)的课程,并且完成至少一个concentration(重点研究领域),再修够一定的写作课程就可以毕业。所以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尝试任何有趣的东西,并且灵活地将它们结合在一起。
名师汇也有一些英美双申的同学,曾有一位同学反馈剑桥和康奈尔的面试,完全是两个风格:“康奈尔大学面试的时候,气氛比较活跃,我也几乎没有回答什么问题,主要是他向我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元的校园生活等等;而剑桥的面试虽属讨论形式,但确是纯学术的,过程相对死板无趣。”
她想到自己已经在国内经历了很多应试类教育,不想再继续闷头苦学书本知识了,所以最后毅然选择了美本。
第三、美国人更喜欢交朋友
除了学习更加灵活多样,在交友方面,美本与英本也有较大差别。还是以牛剑为例,这里的学生只学习一个专业,他们的圈子就是本专业的同学,不熟悉的“圈外人”不太好融入。而美本的学生涉猎更为广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也多,当然这跟美国人本身更喜欢交友也有很大关系~
名师汇一位留美工作的学员告诉我们,她所在的公司会同时接触英本毕业生和美本毕业生,美本毕业生说话非常直白,也很有趣,会让你感到很轻松,很享受和他们交往;而多数英本毕业生非常“体面”,更多时候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会有距离感。二者类似于国内常说的e人和i人。
北京地区的多数家长送孩子出国的初衷是逃离国内相对“单一”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得到更加自在、不受约束的思想碰撞,美国相较英国,显然更合适。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美英都培养了大量高精尖人才,本质上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